德国的“烂尾”工程
发布时间:2013-02-20 01:15:47
如今饱受诟病的柏林新机场,是2006年开工建设的,原定2011年10月投入使用。然而,事与愿违。
新机场一再推迟使用
柏林新机场早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不久就开始规划了,工程本来计划通过私人投资者建造和运营。2003年,由于法律纠纷等原因,柏林市长沃维莱特组建了机场公司,全面接手新机场的规划和建设任务。2006年,机场公司公开招标,但应标者开出的价格对管理方来说太高。航站楼工程随后由管理方自行负责,定于2011年10月启用。2010年6月,管理方宣布推迟到2012年6月。后来又由于防火设施等问题,启用时间再度被推迟至今年10月。
一路走来,虽然柏林新机场漏洞百出,但工程预算却一再加码,从最初的20亿欧元上升到43亿欧元(约合354亿元人民币)。专家估计,新机场的启用日期每推迟一个月,柏林航空就将会损失500万欧元。
算下来,这已经是柏林新机场第4次宣布延期了。德国上下一片哗然。柏林新机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称,机场公司是一个由柏林、勃兰登堡州和联邦等入股的小规模国有公司,承担了这个德国最大基础项目之一的运营和监督任务。机场公司职员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他们在机场建设上没有经验。
2001年起,沃维莱特担任公司监事会主席,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人能够独自把这一项目承担下来。
机场公司几个月来一再指责建筑师失职,应该对设计失误负责,而设计方则列举了多项因管理方中途要求更改设计造成的施工混乱和延误。
公共设施“烂尾”的秘密
《明镜》周刊网络版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大型公共设施项目的灾难:政治是如何欺骗公民的》。文章说,政界插手的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一开始看上去都很美,费用似乎也可以承受,官员们兴奋地展示项目对该地区光明的前景和意义。但几年后,问题就出来了,工期延误,施工成本翻番,甚至更多。
卡尔斯鲁厄经济学家沃纳·罗森加特调查了全球的大型公共设施项目。这位学者称,政治人物开始都尽可能的压低项目预算,掩饰风险,以尽可能使得项目建设获得批准。许多决策者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即使成本爆炸式上升,他们也不会承担责任;即使承担责任,一般也不会追究到个人头上。而当公众的愤怒过去后,他们的名字依然与这些工程相联系,是他们的政绩。
牛津大学的丹麦研究者费林夫伯格调查发现,过去70年来,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大型项目中,都存在开始报价低的欺骗行为,尤其是铁路工程,往往最后报价平均要高出报价45%。
可见,因政绩驱使故意压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决策不科学,工程监督缺乏独立的专家把关和鉴定,工程项目缺乏民主监督等,是造成柏林新机场建设延误和超支的主因。
声明:本网站《行业动态》版块所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出处。所转载的文章仅供于同行间的交流探讨、技术的学习及信息的掌握。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观点负责。被转载作者或媒体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